植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,就相当于人与氧气的关系,须臾不可缺少。平湖农民在大棚施用畜禽粪便和秸秆产出的气肥,不仅使农产品上市时间大大提前,而且节本增效。
在平湖市广陈镇民主村菜农张祥根的番茄大棚里,记者看到,放着3个用麻袋做成的大型置物桶,里面堆满了畜禽粪便和秸秆。张祥根笑着说,正是这3个不起眼的“宝贝”,使这1亩大棚番茄不仅比同期播种的提早10天上市,而且产量增加、品质改善,预计可比同类大棚番茄增加产值30%以上。他给记者算了算,同样是去年年底移栽的3000株番茄,施气肥的大棚番茄4月3日就开始采摘了,目前已收获400余公斤,每公斤市场售价为1.4元;不施气肥的大棚番茄目前只采摘了50余公斤,且个头小,口味也不及前者,一季下来,两个棚的番茄产值估计要相差三四千元。
一同前往的平湖土肥站副站长钱忠龙介绍说,大棚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浓度通常在900ppm(百万分之)左右,但一般大棚的二氧化碳浓度往往只有100ppm,农作物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。农民为了让作物快速生长,往往重施化肥,使得土壤退化,连作困难。用畜禽粪便和秸秆在大棚里沤制产出二氧化碳,两天内就能使大棚二氧化碳浓度全天维持在800ppm以上,15天后就能使菠菜、芹菜、莴苣等蔬菜至少增产50%以上,而且可提前7天上市。
在民主村,如今畜禽粪便成了农民争抢的宝贝。据了解,1亩大棚一季下来要用2吨畜禽粪便和1吨秸秆。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章永松教授说,若按全省推广100万亩来算,每年可消化400万吨畜禽粪便和200万吨秸秆,分别相当于全省总量的25%和17%。
浙江省曾推广过用硫酸制作气肥,但因为制气装置贵且硫酸使用不安全,逐渐被淘汰了。章永松说,这次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气肥,农民花几十元就可搭建发酵装置,几分钟就能学会。而且发酵后的残渣就地施入土壤,不但提高土壤肥力,还可有效防治植物病害,第二年可减半使用农药、化肥,几年后甚至可不使用农药、化肥。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,这算得上是一个节本增效的好办法。
气肥是这样制作的:做一个大编织袋,用木棍撑开做成桶的形状,在其中加入350公斤猪粪和适量菌种,在上面盖上稻草秸秆。之后一季作物只需再加两次料,每次加200-250公斤的猪粪。采用这样的发酵技术,气肥就可以产生了。这个装置的成本约几十元,菌种成本在二三十元左右。